6月15日—17日,內蒙古國際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阿拉善召開,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林業部總工程師封加平、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劉恕,自治區科技廳廳長李秉榮、阿拉善盟盟長馮玉臻、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依.佐恩、俄羅斯科學院教授依維達.莉娜、以色列布勞斯坦荒漠研究所教授奧爾洛夫斯基、里奧,蒙古國農牧業科學院教授德.道日力格蘇仁,日本沙漠綠化實踐協會會長田剛釟郎等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東達蒙古王集團等作為防沙治沙重點單位及本次會議的協辦單位應邀參加會議。
開幕式上,徐南平、封加平、白向群等做重要講話。白向群指出,荒漠化是全人類的災害,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內蒙古荒漠化防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荒漠化防治必須尊重自然、尊重規律,把生態治理、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改善有機結合,走產業化牽引的綜合治理之路。防治荒漠化需要國際社會的精誠合作和國內各行各業的廣泛參與,希望通過此次論壇凝聚共識,集成智慧,為新時期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防治指明方向,勾畫藍圖。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荒漠化防治專家劉恕在開幕式上作了“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創新與提升”主題演講。
論壇上,來自俄羅斯、以色列、蒙古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與國內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圍繞荒漠化防治、產業驅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內容進行了演講,深刻分析國際國內荒漠化治理領域的創新經驗,分享先進科學理念與技術成果。
東達集團黨委副書記秦飛在會上作了題為“對錢學森沙產業理論實踐與中國精準扶貧途徑的探索”匯報。東達集團一直以來把防沙治沙、植被修復、保護生態做為企業發展戰略,在沙漠化防治和治理上已走過十二年的風雨歷程,曾經有過質疑、有困惑,但東達人靠著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在浩瀚的沙漠中走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集團為改善當地農牧民生活狀況,依據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院士提出的“多用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沙產業理論,在沙漠中種植各類苗木3億多株,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并且不斷的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科學的向沙漠要效益,形成了以“治沙為中心、以科技為先導、林草畜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經營模式,實現了“沙漠增綠、沙柳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碳匯增量”的“六增”目標。集團融合國家十三五“五個一批”脫貧戰略,在風水梁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或間接帶動1萬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做到了“通過生產脫貧一批”;創新性的提出了“無土移民”戰略,將沙區人民搬到風水梁創業發展,做到了“通過異地搬遷脫貧一批”;企業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補償機制,全力維護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果,保證沙柳種植戶的利益,做到了“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集團先后建立了東達商學院、東達創業學院、東達慧眾職業培訓學校等教育機構,通過學習教育和免費再就業培訓來提高農牧民的知識技能,實現“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東達集團風水梁打造的獺兔養殖基地,企業給予養殖戶“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報銷售”的“五保”服務,保保險留給養殖戶,風險由企業承擔,實現了“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論壇期間,國際專家組接見了為內蒙古防沙治沙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依.佐恩親自為東達蒙古王集團贈書。秦飛代表東達集團向依.佐恩院士表示感謝,他希望雙方友誼能像長江之水源遠流長。
(張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