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滔滔黃河一路向東,經歷百轉千回,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后,掉頭南下,勾勒出一個大大的“幾”字灣。1978年,位于黃河南岸的達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灣大隊,一位叫趙丑女的農村婦女大膽承包了村里的14畝土地;1978年和1979年冬春之交,黃河北岸的托克托縣中灘公社,則給社員每人劃分了2畝“口糧田”。
1978年,安徽小崗村“大包干”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東風第一枝”。而在幾千里外,后來被稱為“塞外小崗”的耳字壕、中灘的農牧民們,同樣在惴惴不安中躍躍欲試。“咔吧吧”,黃河冰裂了;“呼隆隆”,黃河流凌了。不僅耳字壕、中灘,呼和浩特、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市的前身),乃至整個內蒙古也隨之開啟了一次歷史性的大河破冰。
“塞外小崗”與安徽小崗一樣,是中國農村改革40年的一個縮影。而當人們對眼前的變化習以為常時,我們有必要把時間的指針撥向歷史的起點,去追尋改革的初心。
必須一浪接一浪,否則就算解決了溫飽,也實現不了富裕。
記者旁白: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無數農民也大踏步跟上了時代。這一切,來源于通過改革主動適應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深刻認知。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倘若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久則滿,滿則怠,怠則滯。“改革就該像黃河的波浪,必須一浪接一浪”,這話是老百姓總結出來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跨越從溫飽到富裕這道坎
與廣大西部地區農村一樣,通過第一輪農村改革,農民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之后通往全面小康的富裕之路并非坦途。特別是像鄂爾多斯這樣自然條件差的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占了全市總面積的48%,干旱硬梁、丘陵溝壑占了總面積的48%,只有4%的宜農土地。年降水量350毫米、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水保專家稱為“地球癌癥”的砒砂巖裸露區,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蝕規模高達4萬噸。
生產體制和經營機制的紅利釋放以后,雖然解決了口糧問題,但那里的村莊依然如歌里所唱,“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獲著微薄的希望”。出生在達拉特旗的趙永亮對此感受最深。
改革開放頭20年,通過發展羊絨產業,趙永亮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6年,他在家鄉達拉特旗成立了東達蒙古王集團。不差錢了,趙永亮更有精力審視日益逼近家鄉的沙漠。每年春天,這里的沙塵暴滾滾而起,遮天蔽日直達華北平原,且強度一次比一次猛,范圍一年比一年大,頻率一年比一年高。“我對故鄉最深刻的印象是,春天種了一坡,秋天收了一車,場上打了一笸籮,回家煮了一鍋。”趙永亮的順口溜,源自他對當地生活的深刻理解。
向沙漠進軍,發展沙產業,趙永亮把試驗品種定為沙柳。這種沙生植物,在年降雨量350毫米以下的沙區非常適于生長,抗風沙,耐干旱,具有平茬復壯的生物特性。如果不平茬,反而會枯死。正如老鄉所說“一年綠,二年黃,三年見閻王”。東達蒙古王集團先后投資8000多萬元在福源泉、中和西鄉、永隆泉開發建設了30萬畝沙柳種植基地。他們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總投資4億元在10條黃河一級支流的小流域建立了32個庫布其沙漠沙柳綜合治理區,迅速輻射形成1200萬畝的沙柳基地。東達紙業公司一期建成年產10萬噸的沙柳制漿配抄掛面箱板紙項目,產值達3.2億元,農牧民增收6000多萬元。
嘗到沙產業甜頭,趙永亮正式開始了“沙漠上再造新農村”。
位于庫布其沙漠東緣的風干圪梁,是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一處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因風大沙多、干旱缺水而得名。2006年,趙永亮曾在此舉辦燈會演出活動,在集會上,他慷慨激昂:從今天開始,風干圪梁將變成風水寶地!
趙永亮給鄉親們掏心窩子:我之所以把召溝村整村搬遷,把風干圪梁改名為風水梁并培育發展產業,就是為了解決更多農村剩余勞力無處用、基礎設施無人建的問題。鄉親們無土移民、拎包入住、養殖獺兔,我們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收購。農牧民收縮轉移、集中發展,騰出的沙地成為企業的沙柳基地,讓兔舍成為企業的第一車間,昔日的農牧民成為企業的產業工人……
再造新農村就要大手筆布局。認為“不就是集中養兔子嘛”的老鄉,前來一看就被震住了。一期工程建設了4個園區:一是以汽車修理、汽車配件、加油站、冷庫、特色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為主,發展大運輸、大物流、大服務的第三產業。二是建設移民住宅、養殖棚圈、蔬菜大棚,發展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業。三是以沙柳深加工、糧食深加工、獺兔皮肉深加工的循環經濟。四是以幼兒園、學校、衛生院、民俗文化村、倫理道德教育基地等公共基礎設施。從2006年11月9日第一批100戶移民入住新村開始至今,已陸續有5批移民集中入住風水梁新村。移民中,不僅有達拉特旗整村的或零散的村民加入,還有來自黑龍江、吉林、河南、四川等全國12個省區的移民。經過10多年時間的建設,新村現已有移民3103戶,常住人口1萬多人。
在達拉特旗,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視察內蒙古,提出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要求之后,達拉特旗對轄區內龍頭企業逐戶進行調查研究,按照“一企一檔”原則對全旗45家涉農龍頭企業進行重新整理分類,引導更多企業與農牧民建立利益聯結,確保形成一個產業有一個典型龍頭企業,一個產業有一個典型聯結模式,有效保障農牧業健康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
目前,達拉特旗已經形成服務協作增動力、規模經營提質量、訂單合同促保障、股份合作共當家、訂單貸款解民憂等多種聯結方式。以東達公司為典型,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把養殖戶生產作為自己的第一生產車間,變養殖戶為產業工人。以正時公司為典型,采取“政府牽頭、農民出租、企業承包、返聘工人”的模式,通過政府引導,經村集體協商,農牧民將土地以整村出租的方式流轉給正時公司集中經營,流轉出土地的農牧民可被優先聘用到正時公司打工,既增加財產性收入又增加了工資性收入。截至目前,達拉特旗共注冊涉農企業568家,其中培育形成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自治區級10家、市級33家,農民合作社1415戶。
記者旁白:40年前,“大包干”精神成就了“小崗夢”。如今,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繁榮發展、農民的全面小康依舊是全體國人的期待。這其中,需要工業反哺,資本助力,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持之以恒的改革。跑好全面小康這場馬拉松的關鍵一棒,是對“小崗精神”和改革開放的最好紀念。
過去的伊克昭盟給外界的印象是荒涼、貧窮、落后,8個旗縣中有5個國貧縣、3個區貧縣,廣大農牧民千百年來靠天吃飯、廣種薄收,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年均向黃河輸入泥沙1.6億噸。確立建設“綠色大市”目標后,鄂爾多斯規劃確定了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啟動建設無人居住的生態自然恢復區,以退為進,促進生態自我修復。通過轉移農牧民和發展沙草產業,植被覆蓋率由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0%,累計減少入黃泥沙5億噸。全市著力改變傳統落后的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靠天養畜”為禁牧舍飼,變廣種薄收為集中建設沿黃現代農牧業經濟帶。沿黃3000多平方公里沖積平原上,如今已形成60萬畝規模化節水農牧業示范基地、10萬畝高效農牧業基地、百萬畝肉羊養殖基地、萬畝標準化溫室種植基地。
“縱觀世界,由城鄉分割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各國推進現代化必須經歷的過程”,時任鄂爾多斯市市長、如今擔任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杜梓對此深有研究,“城鄉一體化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復合系統,涉及產業發展、城市布局、觀念融合等各個方面。鄂爾多斯成功轉移農牧民40萬人,關鍵是做到了四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人口布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和統籌城鄉公共服務”。
記者旁白:重溫改革歷程,并不是為了自我陶醉,而是重溫改革當初為了什么而出發,依靠什么而成功,想要走到哪里去。歸根結底,是為了在新時代深化改革、繼續開放。面對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眾多難啃的“硬骨頭”,更需要我們振奮銳意改革、大膽改革、創新改革和持久改革的信心和勇氣,奮力將改革進行到底。
結 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內蒙古的建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比喻,“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但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我們干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如今,“塞外小崗”乃至整個內蒙古都在以這樣的精神,持續推進農村改革,努力繪就亮麗的祖國北疆風景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