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庫布其治沙:中國綠色發展“名片” 經過近 40 年的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 6000 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庫布其沙漠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
庫布其治沙:中國綠色發展“名片”
經過近 40 年的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 6000 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庫布其沙漠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
產業富民
生態改善,生機盎然。通過企業產業化投資,庫布其沙漠在生態治理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富民產業體系。
生態修復產業不斷發展沙生植物,建設沙漠綠洲。庫布其沙漠已經形成了一個小氣候,沙塵天氣大幅度減少;沙漠里降水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多。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官方發布的《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報告》,認定庫布其30年來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80%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初步估算,僅東達集團一家企業輻射帶動種植的300萬畝沙柳就治理沙漠達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
運用生物技術,形成生態產業鏈。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治沙植物沙柳、檸條、楊柴等灌木資源,充分發揮灌木林多重效益,庫布其沙漠政企合力,重點打造了3大循環經濟產業鏈。一是沙柳生產人造板、生物質發電為主導的林板、林電循環經濟產業鏈。二是檸條、楊柴生產優質顆粒飼料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三是沙棘果、葉生產醬油醋、果汁、黃酮等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提升了林業發展層次、增強了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沙柳80%的枝條是優質木質化粗纖維,可加工成木漿造紙。東達蒙古王集團投入8400萬元從德國定購回適合沙柳特性的迪芬巴赫生產線,建成全國首家沙柳刨花板廠。企業以沙柳為原料,采用清潔生產新工藝、新技術,生產科技環保的高密度沙柳刨花板,環保要求達到歐盟標準,銷往區內外。項目總投資5.8億元,年生產10萬立方米,年利用沙柳13-15萬噸,年產值2億元人民幣,年均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原料收購半徑輻射250—300公里范圍,可帶動周邊12萬農牧民靠銷售沙柳等可采木材增收脫貧致富。
依托植被恢復,發展新型養殖業,打造生態牧業鏈。依托生態建設成果示范養殖,實現“農、林、牧、草”良性互動。防風固沙的優質樹種沙柳,20%的葉子和嫩枝條與農作物秸稈、苜蓿等草本植物可配制成優質飼料—用于生產飼料。東達集團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風水梁建設了500萬只獺兔養殖基地,初步形成了沙產業“種養加和、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格局,打造出了完整的生態養殖產業鏈,鏈條內獺兔、貂、貉子、狐貍以各自的下腳料依次喂食,循環互補利用,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打造出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風水梁獺兔。移居風水梁的農牧民得以在生態鏈、生物鏈、產業鏈、產品鏈上脫貧致富。
綠色名片
沙漠化并非不能遏制,荒漠化并非不能治理。而要破解荒漠化難題,需要實現多方協同參與。既要實現“科技、產業、生態、富民”的協同,做到市場化、產業化、科技化和公益化的密切結合,又應做到政府、企業、當地百姓的協同共治。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首個“生態經濟示范區”。2017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均在鄂爾多斯召開。期間,與會代表對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和建設成就,對庫布其治沙實踐和庫布其模式表示肯定,希望將庫布其治沙成功案例帶到他們的國家。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更表示,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執著堅守、不懈治理,庫布其治沙人探索實踐出的成功且可持續發展的“庫布其模式”,在為我國生態建設留下寶貴財富的同時,亦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帶去希望。
(來源:鄂爾多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