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讓農牧民苦不堪言的沙漠化重災區,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經過當地企業和農牧民的艱苦奮斗,如今成為"變沙為寶"、沙漠經濟開發和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新華社記者走進庫布其沙漠,帶你領略沙漠奇跡。
庫布其沙漠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北部邊緣、黃河南岸,主要分布在杭錦旗、達拉特旗,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沙漠。近年來,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跡。
銀肯塔拉沙漠綠洲自然生態旅游區是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氣勢雄渾、連綿起伏的沙海中綠色植被如同飄帶鋪展開來,俯瞰沙漠滿目蒼翠。自2007年起,達拉特旗累計在銀肯塔拉旅游區內實施18平方公里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漠面積已達26.7平方公里。遍布沙漠的防風固沙林如同沙海中的片片綠洲,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賞。
白土梁林場位于庫布其沙漠邊緣,是獨立進行培育、撫育、經營、利用森林為主的基層組織,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林場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步發展壯大,將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郁郁蔥蔥的良田。
白土梁林場在防風治沙、培育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興辦綠色產業、發展林業經濟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同時,充分利用林地資源,采用“林糧、林藥、林草、林果、林蔬”等林下種植模式,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看著滿目蒼翠的田野,很難想象數十年前這里曾是一片荒漠。
達拉特旗的風水梁從前黃沙遍地、狂風肆虐,惡劣的生活條件致使當地群眾生活非常貧困。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多年來當地遵循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理念,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特色養殖業、生態產業和旅游業,昔日難以生存的黃沙梁如今成了綠浪如海、產業林立的現代化新城,成為投資創業與富民安居的熱土。
達拉特旗風水梁園區以獺兔養殖為主導產業,3000多戶養殖戶聚集于此,獺兔養殖規模擴展至500萬只。目前,園區內已形成種兔、飼料、防疫、屠宰、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模式,養殖戶年均收入5-7萬元,使眾多長期居住在沙區的貧困戶成功脫貧。
近年來,隨著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效果的日益顯著,催生出一批以沙漠生態游為主題的旅游景區,其中以恩格貝、響沙灣、銀肯塔拉最為著名。恩格貝生態示范區位于庫布其沙漠中段,總面積200平方公里,作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國家4A級景區,歷經長期艱苦奮斗,當地群眾用雙手和鐵鍬種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沙漠綠洲,打造出了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
因“這里的沙子會唱歌”而得名的響沙灣,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響沙灣沙丘高大,比肩而立,浩海茫茫。經陽光長時間暴曬的沙山上,當人們從沙上頂滑下時,身下的沙子會發出飛機般的轟鳴聲,而用手搓沙子又能聽到陣陣蛙鳴。這里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豐富多彩的沙地體育娛樂休閑活動和獨具特色的文藝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體驗。
1997年10月開始,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多次組織萬人治沙修路大會戰,于1999年修建完成115公里長的錫烏公路。這條穿沙路是生命通道,改變了生活在庫布其沙漠中農牧民的“行路難”;這條穿沙路是綠色通道,它似一條綠帶在庫布其沙漠腹地蜿蜒延伸。
1994年,杭錦旗人武部全體干部職工下定決心:在沙漠中建個萬畝林,把南移庫布其沙漠攔腰斬斷。如今,杭錦旗人武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已經建起50.7平方公里的生態基地,累計為農牧民無償提供苗條100余萬公斤,帶動周邊群眾有效治理荒沙53.3平方公里,幫助50多戶貧困戶走上富裕之路。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鄂爾多斯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在“誰造誰有,允許繼承”等政策激勵下,生活在庫布其沙漠中的農牧民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與天抗爭、與沙爭地的綠色衛士。他們堅持種樹治沙綠化環境,最終也將沙地變寶地,得到了大自然的惠贈。家住杭錦旗沙日召嘎查(村)的牧民白音道爾計(左)便是其中一位。
1983年,白音道爾計退伍后毅然選擇回家治沙種樹。在當地林業部門和企業的幫扶下,白音道爾計在自己近9000畝的草場上種植甘草、檸條等沙地植物。經過多年努力,白音道爾計的草場變綠了,生態改善了,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了“綠色福地”。檸條、甘草再加上放牧養羊,白音道爾計一年的純收入在20多萬元以上。
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位于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是億利企業生態修復的大腦和智慧集成中心。治沙企業在這里建設種質庫,保護和培育了1040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種質資源,并對沙生植物、珍稀瀕危植物及經濟植物進行組培擴繁研究,為庫布其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持。
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七星湖景區位于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經過億利集團治理開發之后,這里沙漠、草原、濕地、湖泊景色多樣,獨具特色的建筑與周邊環境相輔相成。
這是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范地。“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目前該太陽能發電項目治沙面積達到了13.3平方公里,每年發電5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民生效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杭錦旗阿木古龍產業園是企業建設的沙產業示范基地。這里示范發展沙漠中的節水現代農牧業,種植甘草、土豆以及棚內有機果蔬等,帶動了當地農牧民就業,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
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里。當地政府在黃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讓水患變水利,沙地變濕地,庫布其沙漠北緣顯現出“水沙共存”美景。在這里,水道順著溝壑蜿蜒,黃河水澆灌出沙漠濕地,沙漠皺褶如凝固的浪濤,形成了沙水共存的獨特景觀。沙中綠洲在這片治理區中星羅棋布,沙漠生態得到了極大治理。
杭錦旗阿木古龍產業園是億利集團建設的沙產業示范基地。這里示范發展沙漠中的節水現代農牧業,種植甘草、土豆以及棚內有機果蔬等,帶動了當地農牧民就業,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
如今,黃沙不再肆虐,鄂爾多斯人追求“綠富同興”,用產業推進沙化土地治理進程。通過治沙的生動實踐,鄂爾多斯為世界提供了治沙的“中國經驗”。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