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瑞林 侯勇 通訊員 郭昱利
12月16日早晨8點,一輪紅日正從東方冉冉升起,達拉特旗風水梁鎮成片的、整齊劃一的獺兔養殖基地已打破清晨的靜寂,養殖戶們開始了忙碌的一天:打掃兔舍、投喂飼料、注射疫苗、查看幼崽……
“這些小小的獺兔,每年能給我帶來5至7萬元的收入,這可是托了政府和企業的福,讓我們這些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樊存站在自家的兔舍旁,看著即將出欄的獺兔,高興得合不攏嘴。
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以來,東達蒙古王集團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村入戶,與嘎查村結對子、與貧困戶接鏈子、給合作社搭臺子、為農牧民引路子,探索實施“生態+種植+養殖+有機+扶貧+旅游”的“6+”產業戰略,特別是當前的“生態養殖+生態種植”這一雙引擎驅動產業鏈強勁運行,成為達拉特旗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力量。
念好獺兔“養殖經” 脫貧路上致富忙
“到風水梁養獺兔是我做出的最正確決定。這幾年,從負債累累到腰包逐漸鼓起來,都是因為念好了獺兔‘養殖經’。”回想起那段艱苦難熬的日子,曾經是貧困戶的樊存甚為感慨。
樊存自家有土地30余畝,但僅靠這點土地發不了財。為了致富,他大膽承包黃河灘上的“河頭地”,經營有近100畝,若年頭好,一年也能毛收入三、四萬元,但趕上黃河秋汛發大水,一家人只能“望水興嘆”、血本無歸。
經過這樣反復折騰了幾年,不僅欠下了外債,媳婦也因勞累過度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能靠拄拐行走。正在他一籌莫展時,聽說風水梁養獺兔能掙錢,就來到這里。在政府和企業支持下,依靠養獺兔,一家人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并一舉擺脫了貧困。
在東達肉食品加工廠,9點剛過,上百名養殖戶就開著電動三輪車趕到這里,在大廳里排起了長隊,等著將剛出欄的獺兔賣給收購點。
“我那20多畝地說是耕地,其實都是靠天吃飯的沙地,種啥啥不長。”2010年開始養獺兔的徐鎖小回憶,一場車禍讓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了許多外債。在別人指點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養獺兔,平時還給企業打一點零工。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年就收入了10萬元?,F在,57歲的他考上了駕照,并買了一輛屬于自己的客貨車,兔舍也由一棟變成了兩棟。
像徐鎖小、樊存這樣脫貧的周邊村民不勝枚舉。如今,獺兔養殖基地已吸引當地和河南、浙江等12個省區的3000多養殖戶入駐,而且他們大都通過養殖獺兔實現了增收致富。
沙柳、檸條、羊柴等固沙植物的嫩枝葉是獺兔的優質飼料。東達蒙古王集團在治沙基礎上,興建了年產20萬噸的飼料廠,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養獺兔,屠宰獺兔的下腳料養貂,以此類推,拉成一條從獺兔到貂、狐貍、貉的養殖鏈,每年可出欄獺兔500多萬只,形成了貂和狐貍各3萬只、2萬只貉的養殖規模,并且配套了獺兔屠宰廠、肉食品廠和年產30萬件的皮草加工廠。
“目前,我們共同打造出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風水梁獺兔系列產品,‘百企幫百村’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通過不斷加大結對幫扶力度,既繁榮了企業,又發展了產業,更富了當地的村民,可謂一舉多贏。”達拉特旗風水梁園區黨工委書記張釗介紹,借助產業聚集的人氣,旗里本著自愿原則,吸引散居在周圍600平方公里內的農牧民集中居住和退耕還林,現已經有1000多戶農牧民入住風水梁鎮,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綠化了沙漠 富足了口袋
即將進入數九寒天的鄂爾多斯,已是寒風凜冽,眼下正是塞上高原的“貓冬”時節。
12月17日上午,來到風水梁鎮烏蘭壕村東達沙柳削片廠,周邊的農牧民開車拉著沙柳,排著隊等著過磅稱重。雖冷得呵手跺腳,但從他們的表情與眼神里,讀出內心收獲的喜悅。
“我們家有100多畝沙柳,之前都是到呼和浩特的刨花板廠去銷售,運輸路途遠、成本高;現在,就近銷售,平茬、苗條等一年下來有3萬的收入,而且種沙柳和平茬都剛好與農活時間錯開,摟草打兔子兩不誤,企業都是給的現錢,從不賒欠,我們也能過個好年。”郝來是烏蘭壕村的沙柳種植戶,他說,烏蘭壕村地處沙漠腹地,沙柳是當地村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東達集團通過訂單合作,包銷了村民們平茬后的沙柳,很多村民都大面積植沙柳。
60多歲的烏蘭壕村沙柳種植戶李文玉老人高興地說:“我們戶均賣沙柳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多的高達八、九萬。沙柳種植既綠化了沙漠,又富足了口袋,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每隔三五年,沙柳等灌木就要平茬一次,砍下的枝干是紙、人造板的原料。2013年,東達集團淘汰了水耗高、不環保的沙柳造紙項目,興建了年產10萬立方米的沙柳熱壓人造板廠,每年消化沙柳枝干約15萬噸。木屑下腳料用于種植雙孢菇、草菇和香菇等食用菌。”東達生態公司總工劉新宇介紹,他們先后在庫布其沙漠沿線的中和西、恩格貝、福源泉、永隆泉、三頃地、風水梁、烏蘭壕等地,通過與農牧民結對共建模式,建起了多個沙柳基地,可謂是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
走上致富快車道 糯玉米變成“金豆子”
在王愛召鎮鮮食玉米加工廠,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將新加工的糯玉米一箱箱送入冷藏車,這些來自王愛召、公烏素、新民渠等周邊村的糯玉米即將啟程前往四川成都。
“我們與東達蒙古王集團建立了深度合作,走上產業致富快車道,糯玉米變成‘金豆子’。政府和企業不僅幫助全村謀劃產業振興,而且還全力幫助貧困戶從事二、三產業,為他們脫貧創造良好條件,爭取在2020年全面達小康,我們村不存在問題。”王愛召鎮召圪旦村黨支部書記連良說。談到未來的發展,他更是自信滿滿。
王愛召農業公司依托自有種植基地,投入3000萬元購進清洗、滅菌設備,新建了速凍庫和保鮮庫,通過與合作社合作、訂單收購幫扶玉米種植戶,并與周邊農牧民形成了完整的利益聯結,2018年已收購200萬棒玉米。
東達蒙古王集團采用訂單采購模式,首先與王愛召、公烏素、大納林、召圪旦、新民渠等8個村互相參股成立了合作社,再由企業向合作社下訂單,在今年已收購鮮食玉米的基礎上,又提前預訂了明年的1000萬棒玉米。
2019年企業將與合作社共同籌建滴灌毛管廠、面粉加工廠、雜糧加工廠、電商平臺、農貿市場和冷庫、農家樂等幫扶項目,同時由企業為村民建設文化廣場,正在籌建商業街、釀酒廠、采摘園、養殖基地、草原游牧文化體驗、蒙藏民族風情一條街等項目。
“企業還通過互聯網、電商融入扶貧開發,促進村民的農產品進行線上交易,并在東城區農貿市場、創業園農貿市場為貧困戶免費提供攤位進行就業幫扶。”東達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王永清介紹,未來的發展將立足林、沙、草、農、藥、畜、光電、旅游、療養等資源,通過實施“6+”戰略,以先進的生產要素和現代化經營方式打造“種養加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合縱聯立體式”的農業產業化4.0版,以產業化鏈條將基地、農民、合作社、企業、市場等各個主體串聯起來,以科技支撐發展智能生態與農牧業,以鏈條套鏈條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農產品、資本等要素的高效運轉,在產業聚集、產業延伸、產業升級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扶貧產業,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疊加和產業拉動扶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