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進入內蒙古的“幾”字灣,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這里風多風大、干旱缺水,人們稱為風干圪梁。
過去這兒幾乎沒有人煙。2005年,一個叫趙永亮的返鄉創業者,帶著周邊群眾,開墾這片荒蕪的土地。如今,這里的3000多戶移民,戶均年收入10萬元,脫貧過上好日子。
“人口增長、產業做大,風干圪梁村升格為風水梁鎮,我是第一任鎮長。”鎮長李建清說:“我們這里形成成熟的創業模式,貧困戶只需少量的流動資金,就可以安居樂業。”
達拉特旗旗委書記奇達楞太說:“這就是我們的移民創業基地,房子免費提供,無須押金擔保。”
走進養殖戶郝志強家中,住人的房間近50平方米,兔舍有500多平方米,院里還有300多平方米的菜地。“這邊住人,隔壁養兔,生產生活兩不誤。”他說。
郝志強父輩是風干圪梁的老村民,由于生態惡化,全家人遷到了20公里外的大納林村。2008年,郝志強一場大病花光了積蓄,還欠下1萬多元債,一家人生活困難。2010年春,他響應政府號召,返回老家,養殖獺兔?! ?/span>
“公司借給我40多只種兔起家,第二年秋天就還了本,還凈賺下900多只兔子。”郝志強的媳婦抹著眼淚說:“多虧了政府幫扶,我們家的日子才緩過勁來!”去年,一年出欄獺兔2000多只,獲利近5萬元。
在郝志強家對面,是來自浙江的葉金林,他家養兔,從喂食、出糞都是機器操作。葉金林說:“這套生產線投入需50多萬,一年可收入100多萬元,當年就能收回成本。”
“獺兔渾身是寶,皮制作高檔衣物,肉加工高質量食品,血成為生物制品、腸子是手術線最好原料,肥料恰恰是讓沙漠變肥沃的有機肥。”趙永亮說:“我們進行過充分論證,獺兔怕潮濕、怕病菌,沙漠干燥又干凈,是最好的養殖基地。如今我們已形成了種兔、飼料、防疫、屠宰、銷售一條龍服務,創業戶可以放心地參與。”
乘坐越野車,走進風干圪梁腹地。一望無垠的沙柳,使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機。“這些就是風干圪梁創富的源泉。柳條可做壓縮板材,柳樹葉是做兔糧的主要原料。”望著這些大片大片的綠植,趙永亮充滿了成就感。他說:“我是在這里土生土長的人,絕不能看著這里的人被黃沙趕走。如今,短短十幾年,在政府和我們企業及周邊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風干圪梁成為儲滿了綠色寶藏的風水寶地。”
路過一大片留有玉米茬的耕地,李建清介紹說:“沙柳種上5年左右,沙地就變成耕地了。剛才咱們拐彎的地方,離這有十幾公里,沙漠以前在那頭。”
一塊介紹沙漠治理的圖版,把我們的視覺拉回到十幾年前。為了把沙丘推平,近千臺推土機同時作業。為了搶時節,近萬人投入植樹造林。
奇達楞太介紹說:“沙柳每年必須平茬,越平越旺,如今砍柳條成為我們這里冬季農民增收的一個產業。”
“砍下的枝條,風水梁的人造板廠收購,一噸能賣200多元。今年打算平茬100多畝,能收入1萬多元。我們周邊農村干這活的人很多,大家冬閑季節有份收入很好。”烏蘭壕村農民郝來說。
走進新成立的風水梁鎮,醫院、學校、居民區、寫字樓應有盡有,有種置身城市的感覺。“我們規劃十年內,把這里打造成集現代農業、現代加工業、生態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于一體的沙漠特色創業城。”奇達楞太介紹說,通過生態擴鎮移民,創業拉動扶貧,把沙漠創業做強做優,為更多的貧困人口提供創業新天地。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