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永亮的長子,2007年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畢業,學習的專業是工商管理,為了能夠從事治沙,回國后還專門修了一個林業方面的碩士。”正在外地出差的趙智強對中新社記者說。
迄今為作為“海歸”的趙智強已在庫布其沙漠上深耕11年,在此之前是他的父親——中國知名企業家趙永亮將漫漫黃沙變成“黃金”。
這一對父子共同的學習對象,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們的共同理論是“第六次產業革命與沙產業理論”;他們的共同實踐地在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
趙永亮的家鄉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召溝村,這是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橫亙的地方。百年前,它還是牛羊遍地的牧場,有過水草豐美的過往。百年后,亂砍亂伐、濫墾濫牧讓這里遍體鱗傷,成為了風沙的舞場,被人遺忘的地方。
趙永亮在多個場合形容過他出生地深受沙漠侵害的狀況:“春天種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車,打了一笸籮,煮了一鍋,吃了一頓,剩下不多。”這也成為他日后進軍沙漠的直接動力。
但在進軍沙漠之前,趙永亮曾做的工作卻與沙漠無關,他做過當地畜產品公司的收購員,當地絨毛廠原料公司總經理。“31歲時,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山羊絨毛學》專著,并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農業技術專家。”趙永亮介紹自己的履歷時這樣說。隨后他辭職下海,創辦企業——東達蒙古王集團。
“我在庫布其沙漠中建了50多個絨山羊養殖基地,但受到沙區惡劣生態環境的困擾,萌生了治沙的念頭。”趙永亮說,這既是他與沙漠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成為日后錢學森理論的最直接實踐者。
趙永亮介紹說,“錢學森院士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介入了應對地球‘四大危機’之一的生態危機的研究,并于1984年提出了‘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的科學設想。他同時提出:與其在月球上找空間,不如在沙漠搞發展,要用新的思維來看待沙漠,在廣闊的沙漠中可建立起上千億元產值的大事業。”
這一理論讓趙永亮深受啟發并由此領悟到,生態建設不能只是植草種樹,而是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科學地向沙漠要效益,最終把不毛之地變成沃土良田。
趙永亮是一個敢想敢干的人,他把自己創業中的困惑寫信給錢學森院士,沒想到還得到了回信。
在回信中,錢學森這樣寫道:“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了中國西北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封信對于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治理,起到極大的理論作用。”同樣受到錢學森理論影響的趙智強對記者表示。
在錢學森院士的理論影響下,目前,趙智強已經正式在企業內將生態治理、扶貧移民、新農村建設、科技富民、文化旅游確定為集團發展戰略,要打造一家社會責任型企業。
“沙漠不是‘地球癌癥’,而是人類新的財源寶地。”趙智強告訴記者:“1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治理了30萬畝沙漠,帶動農牧民種樹種草,這些資源使土地、固定資產、樹木蓄積量、碳匯及生態等資源不斷增值。之前狂風肆虐的‘風干圪梁’,經過治理已成為風水寶地,形成了獺兔500萬只,貂、狐貍、貉子等特種動物4萬只的養殖規模。”
當地獺兔養殖戶樊存說:“僅僅8年時間,我家就從負債累累到腰包鼓鼓。”
據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召開,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表示,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錢學森院士的沙產業理論不僅成就了我父親和我們公司的沙漠產業經濟,也成就了中國沙漠地區的很多民眾。”趙智強告訴記者,治理沙漠和從事沙產業要有堅韌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他也會把這項光榮又具有挑戰性的事業繼續做下去。
在庫布其沙漠上踐行錢學森理論的“父子兵”
(中新社記者 趙永厚 李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