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內蒙古電視臺《新聞再觀察》欄目記者來到達拉特旗風水梁園區,對東達蒙古王集團的沙產業和獺兔養殖產業進行深入采訪。
記者一行先后到風水梁觀景臺、刨花板廠、獺兔標準化養殖園區、屠宰場、飼料廠及獺兔示范養殖戶李鵬程家進行了實地采訪拍攝。
東達集團投入60多億元將曾經是不毛之地的“風干圪梁”變成綠化率70%并且點沙成金的“風水梁”,通過治理沙漠與發展沙產業,打造出兩大循環經濟產業鏈,幫助眾多貧困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這引起了記者們的極大十分好奇。
記者們在生態基地深入了解了沙柳的特性和實用價值,了解到沙柳細枝嫩條可以做成獺兔飼料,主干可以生產刨花板,企業無償為移民提供住房、兔舍、沼氣池等基礎設施,對養殖戶實行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銷售的“五保”措施,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而且各種皮毛可以生產羊絨+皮草復合服飾,用獺兔肉可以生產各類肉制品、兔糞可以還田改造沙漠。
記者們走進養殖示范戶家中,詳細了解了李鵬程的家庭情況和養殖收益。過去依靠種地為生的老李,本就是地道的達拉特旗人,卻因收入微薄一直勉強生活,十多年前,偶然機會聽說養兔子能掙錢,老李一家便搬到了風水梁園區。200多平米的兔舍,72只種兔,一年下來繁殖了800多只商品兔,當年回本讓他不禁喜上眉梢。獨立的種兔繁育區和商品兔養殖區,讓獺兔飼養更加科學化、規范化。老李告訴記者現在每次出欄300只,每年出欄將近20次,年凈利潤達到10多萬元。
目前,“風水梁”這個生態圈已經實現產業拉動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拉動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利益聯結脫貧一批,探索出一條極具特色的精準扶貧新途徑。(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