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1日訊(記者 蘇文彥) 1月11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啟首場委員通道,六位不同界別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亮相。其中,手持一塊木板和一個玩具的政協委員趙智強顯得“畫風”與眾不同,“帶貨”帶上了兩會。
趙智強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常委,內蒙古青聯副主席,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多年來致力于將生態、農業和扶貧有機結合,帶領企業在庫布其沙區投入60多億元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配套30多個項目并提供“五保”服務,帶動1萬多農牧民脫貧致富;與政府一起投資13.5億元援助興安盟建設了大型扶貧項目,投入4億元建設了沙柳刨花板廠項目,帶動10多萬農牧民增收致富,成為長久實效、創新精準扶貧的典范與社會責任型青年企業家。
此次趙智強帶來的這塊木板,是一塊用沙柳的粗枝干做成的刨花板。據介紹,沙柳是一種非常好的防風固沙植物,耐寒、耐旱、易成活、生長快,但是每隔三四年需要平茬一次,每平茬一次就會以八倍的速度萌蘗更新,而不平茬則會導致其自然枯死。
趙智強說,以前沙柳平茬下來的枝干大部分只能用來當柴火或編筐,老百姓收割的積極性不高,造成沙柳大面積死亡,直到用沙柳造紙和刨花板的生產線上馬,大量的收購需求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大工業生產帶動下老百姓種植和收割沙柳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為了滿足生產需求,他們還專門從德國定制了沙柳刨花板生產線,生產出來的板材高于歐盟標準。
講完了“刨花板里的脫貧故事”,趙智強總結道:“在從事生態和扶貧事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提高科技含量,引入新的技術和工藝,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變廢為寶。”同時,面對很多生態、農業和扶貧的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惑,趙智強也希望能加強科技、金融、人才、稅收等方面的關注和支持力度,為這些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說完了木板,趙智強又拿出了一個獺兔皮制作的毛絨玩具。據介紹,當地利用沙柳的細枝嫩梢和其它糧食作物做成獺兔的顆粒飼料,生產的兔皮用于制作服裝和毛絨玩具等,兔肉做成的休閑食品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兔子的內臟可以喂貂、貂的內臟可以作貉的飼料、貉的內臟還能喂狐貍,貂、貉、狐貍的皮毛做成服裝,養殖廢物和糞便用來制沼氣,沼氣用來點燈做飯,沼渣沼液做成有機肥,既可用于有機良田,也可綠化和改造沙漠,形成了一條生態型、環保型、節約型、科技型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了沙漠增綠、百姓增收、企業增效、地方政府增稅的多贏效果,切實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一塊刨花板、一個毛絨玩具,背后正是趙智強及其團隊探索“種養加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合縱聯立體式”方案,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配套、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分割、現代化加工、資本化運作”的六輪驅動模式的不懈努力。
2020年是消滅絕對貧困之年,脫貧后該如何致富?前不久剛剛連任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副會長的趙智強也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引領示范、帶動幫扶,引入農村牧區缺少的知識文化、技能技術、信息與銷售渠道。未來要盡可能激勵他們的創造力與潛能,通過培養致富帶頭人,補足廣大農村地區的短板,讓這些帶頭人通過手把手、傳幫帶真正解決農牧民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農牧民的市場認知力和適應能力,為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基層力量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