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養殖商業網 http://www.yangzhi.com/njxx/200902/2009_02_28_12110.html
作者:張五四 來源:農民日報
內蒙古東達集團董事長趙永亮介紹說,從2005年開始,東達集團投資3億元,采用“無土移民、產業扶貧”的方式,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黑慶壕村集中建設一個12平方公里的“生態扶貧移民新村”,把生態環境惡劣地區的農牧民轉移到“生態扶貧移民新村”。還解決了移民新村的生活生產用水、住房、發展資金等問題。
目前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共建成110棟(220套)獺兔兔舍,種獺兔基地8棟。現在入住的560戶獺兔養殖專業戶,戶均年出欄2000只獺兔。每只獺兔利潤均在25元至35元,戶均年收入達5萬至7萬元。圍繞獺兔養殖,利用兔糞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發電,有機肥料供給蔬菜大棚種植,戶均增收2萬余元。
獺兔養殖同時是一項節能、降耗、環保、生態的綠色產業。新村養殖出欄的商品兔賣給購銷公司,購銷公司屠宰后,皮、肉分別賣給加工廠,內臟分解加工,各有用途;兔子糞便進入沼氣池,沼氣作為照明取暖、生火做飯的能源;沼渣一部分施入蔬菜種植地作為有機肥料,剩余的部分養蚯蚓或制成花卉肥料。獺兔養殖循環利用能源,環保無污染。圍繞獺兔建立一系列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互相配合、協調發展的產業鏈,實現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趙永亮認為,讓農民致富,產業就必須跟上。“東達模式”突破了傳統農業只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
東達集團從事沙草產業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而沙柳是一種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其唯一的科學哺育方式就是平茬復壯。該集團采用國內首創的沙柳造紙技術為平茬下的沙柳找到了出路,在給農牧民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效結合。
農牧民種植的沙柳,主要做造紙原料,下腳料細枝樹葉與林間的苜蓿、沙打旺等就地加工成飼草,可供牲畜食用,既增加產值,又減輕勞動,產下的糧食直接送到糧食、飼料加工廠變成商品,為500萬只獺兔養殖提供飼料。企業與農牧戶簽訂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解決農牧民的后顧之憂。
同時,“東達模式”突破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分叉、服務落后的狀況,建立一套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責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利益體系,種養戶只要按規定流程操作,農戶與服務組織相互制約,相互協作,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共贏。
趙永亮介紹,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未來的建設將會以大型集鎮為總體布局,圍繞獺兔養殖,發展糧食飼料加工、服裝加工、肉聯加工、生物制藥、沼氣發電和有機肥料生產,由此連接起綠色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為新村產業化工業園區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發展中的新村會讓村民們就業有崗位、養老有保障、看病有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