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自西部時報 時間: 2007-7-27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文/趙永亮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采納了內蒙古政協委員會的提案和建議,把“大力發展林沙草業”納入“十一五”規劃。這個提案來源于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以下簡稱東達集團)生態移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功實踐。
生態移民 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
2005年初,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人民脫貧致富的問題,根據達拉特旗梁外山區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比較困難的現實情況,東達集團在沙柳產業化開發扶貧取得大范圍成功的基礎上,確定了“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的總體構想,將達拉特旗梁外山區的部分村社農民遷居到風干圪梁,打造了600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用于恢復生態。
風干圪梁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南部,因地高、風多、風大、無水而得名。但風干圪梁是梁外山區與沿灘平原的接合部,哈什拉川與母花溝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其東西兩側流過,具有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德敖復線兩條公路從中穿過,交通便利;周圍還有東達集團開辟的幾十萬畝生態恢復地,非常適合生態移民和開發扶貧。新村規劃總投資10億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可容納4萬人生存發展,將被打造成“中國西部第一村”。
五大園區 為新村謀發展
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建設采用大型集鎮規劃的總體布局,以五大園區為支撐點形成產業鏈,讓移民在產業鏈上謀生存、求發展,真正得到實惠,逐步富起來。
現代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園區。在這一園區內,東達集團與鄂爾多斯蒙凱汽車銷售公司合作投資,主要經營項目包括汽車修理、配件、加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特色餐飲、住宿、洗浴等。
特種養殖、高科技高效能種植園區。該園區以獺兔養殖為龍頭,進行皮肉加工出口、糞便制作花卉肥料和生產沼氣等,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小兔子大產業、小商品大市場”的目標,打造中國獺兔養殖的“航空母艦”。
加工工業園區。東達集團與內蒙古億業生物開發公司投資合作高科技苦生堿生產項目,與內蒙古張氏制衣公司投資合作服裝加工項目,同時自辦羊絨加工廠、沙柳切片廠、飼草料加工廠、獺兔皮肉加工廠和造紙廠。
公共設施園區。這一園區主要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醫院、信息通信和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并完善廣場、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旅游區。新村與著名導演王新民合作,打造中國西部沙區生態影視城,與恩格貝、響沙灣、王愛召連成一體,建設91公里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風景旅游線。
新村新貌 建設和諧新農村
產業立村。新村以五大園區為依托,圍繞市場需求合理布局產業結構,主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流通服務業,種養加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政策化補貼,讓移民得到前所未有的實惠。
服務興村。新村不僅重視生產流通領域的建設,而且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和廣場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使移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盡可能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從而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文明水平。
流通活村。新村將充分發揮其地理、交通、資源優勢,把移民需要的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及時運進來,把他們生產加工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出去,暢通銷售渠道,讓好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充分發揮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環轉化增值的經濟格局。
科技強村。東達集團已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簽訂了科技合作的合同,并與市區大中專院校合作辦好職業技術培訓學校,使廣大移民運用科學方法種植、養殖、加工生產,從而達到增產、增效、增收的目的,使科技因素在人均收入比重中達到60%以上。
招商富村。新村建設開展以來,已引進企業10家、項目10個、資金將近2億元。今后新村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務,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家前來投資。
東達集團立志打造“中國沙產業的硅谷”,打造中國獺兔養殖的“航空母艦”,打造中國西部沙區文化影視城,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以“四個打造”的優異成績慶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作者系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副會長、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