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內蒙古頻道(http://www.nmg.xinhuanet.com/ft/2013/428/2013-05/02/c_115619115.htm)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5月2日電(蘇開遠)談起內蒙古的鄂爾多斯,人們心中都有這樣的印象:煤礦資源豐富、畜牧業發達、房地產業過熱……很少有人會把目光投向那片茫茫的庫布齊沙漠,很少有人能想到,在這片不毛之地上能夠創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化新農村。東達蒙古王集團的董事長趙永亮,無疑是內蒙古敢于向沙漠要效益,在沙漠中建立起生態產業鏈條的第一人。東達集團投資建設的風水梁生態農業園區,無疑是中國生態農業邁向沙漠的偉大一步。
艱苦奮斗十余年 沙漠造就產業鏈
風水梁原名風干圪梁,是趙永亮的家鄉,過去這里是一片植被稀少的荒涼之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年復一年的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勞作,靠著可憐的收成過活。
“傳統的農牧業再也不能搞了。”回到家鄉后趙永亮認真思索著,怎樣才能真正科學合理的利用這片土地,從這片荒野之中挖出金子來。1998年,趙永亮不顧眾人勸阻,帶領公司走進的庫布其沙漠,根據這里的降雨量稀少的特點,在這里種下20萬畝沙柳林,在防風固沙的同時,開發了出造紙和高密度板材產業。
造紙和板材只用沙柳的主干部分,嫩條嫩葉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趙永亮把沙柳的細條嫩葉拿到權威部門做了檢驗,結果發現這些東西中含大量的氨基酸和氨基酸和木膠組合蛋白,可以作為兔子的飼料。于是他認真考察了當地的自然環境,2006年他又投入巨資,在這里建立起獺兔養殖基地。
由此,風水梁建立起一個養殖系列循環產業鏈條,從沙柳種植擴展到養殖業,以獺兔養殖業為核心,建立起兔、貂、貉子、狐貍、狼的食物鏈式養殖產業鏈條,又利用這些動物的糞便,大規模改造沙化土地,使沙漠變成良田。站在一片正在改造中的土地上,趙永亮興奮的告訴我們:“這里用的都是兔糞,將來會成為一片良田,全部種植有機蔬菜!”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東達蒙古王在風水梁所做所為正符合了中央的這一指示,大力投資建設新農村,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因地制宜的建立起產業鏈條。
農民變身養殖戶 放下鋤頭養獺兔
根據國家扶貧發展十年綱要計劃,東達蒙古王集團響應鄂爾多斯市政府提出的“收縮轉移、集中發展”戰略,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參與社會扶貧工程,按照“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理念,在風水梁上建設起生態移民扶貧村,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獺兔養殖。
風水梁生態移民扶貧村現已入住移民近3000多戶,其中有2000戶從事獺兔專業養殖,戶均年出欄獺兔2000多只,每只獺兔平均利潤25—35元,戶均年收入可達5—7萬元,好一些的可以達到10萬元。其他從事物流、服務業的經營戶,經濟收入也都達到了當地同行業的中等水平。他們脫離了低收成的土地,住進嶄新的屋舍,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養殖獺兔。養殖戶只投資購種兔、兔籠,東達集團以保護價收購養殖產品,在企業的保設施、保種兔、保防疫、保飼料、保銷售的“五保”全方位服務下,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降低了養殖戶獨立闖市場的風險。
一戶養殖戶告訴記者:“來到這里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天天養兔,兔子病了有專業防疫人員來看、兔子出籠了有人來統一收購,啥都不用愁,一年能賺上六、七萬!以前在農村種地,辛辛苦苦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獺兔養殖基地的建成,改變了小農經濟種養業生產方式,改變了養殖戶從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使窮苦的農牧民們從此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產業撐起一片天 農村舊貌換新顏
李克強曾指出,統籌“新四化”發展,需要平衡多方面關系。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依照“集中發展,收縮轉移”戰略,東達蒙古王集團在這里建設了這座產業化、現代化、生態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城市型新村。
目前,新村的水、電、路、氣、訊、排污等基礎設施已逐步完善和擴充,截伏流工程已解決了供水問題;住宅樓、精品移民小區等全部交付使用,風水梁中心衛生院已開始接診;學校、幼兒園已招生辦學,學生免收伙食費和服裝費等所有在校費用,;冷庫、屠宰廠、飼料廠等均已投入正常運營,各類生活服務設施的完善,使得風水梁真正成為一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鎮。
把荒山野嶺改變成生態園區之后,文化旅游產業是趙永亮的又一個宏偉目標。影視基地的建成,使更多的影視劇組進入風水梁,也讓風水梁通過影視作品走進千家萬戶。為了提高風水梁移民新村的知名度和旅游產業發展,趙永亮的二兒子趙智慧親手組建了一支以“風水梁”的名字命名的越野車隊,在國內汽車越野比賽中獲得了驕人的成績。
趙永亮對風水梁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在未來的計劃用5年至8年時間內,這座新村將成為一座占地面積11177公頃的城市,規劃構建種養業、物流服務業、高新技術業、文化影視旅游業及種苗培養五大產業支柱,建成擁有12萬人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
趙永亮說,“我一直堅持認為,生態建設不應以綠色劃句號,應當向綠色要效益。”他將科學發展、綠色創收的原則融入到自己的企業文化之中。2001年中國“沙產業之父”錢學森院士親筆給他回信,錢老在信中說:“關于東達蒙古王集團在庫布齊沙漠實施沙柳綜合利用產業化工程的材料我都看到了,非常感謝!看到了你們的材料,我認為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趙永亮相信,有了錢老的激勵,前路將風雨無阻,他有信心,將獺兔養殖循環產業鏈發展壯大,打造世界獺兔業的航空母艦,使45萬農牧民脫貧致富。
(編輯: 康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