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沙草產業成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發力點 年產值近400億元
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批準,由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組織拍攝的大型專題紀錄片《綠水青山沙草行》之《綠美霍林郭勒》,于8月8日在霍林郭勒市開機。記者從開機儀式上獲悉,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發展,目前,沙產業已成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力點,全區沙草產業年產值近400億元,超千萬畝沙漠變成有一定經濟產出的可利用地,其中1萬多畝已變成種植玉米的“噸糧田”。
據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張衛東介紹,1984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沙產業就是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生產技術,搞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并預言“農、林、沙、草、海”5大產業將在21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
1991年,全國沙產業會議召開后,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開展了發展沙產業的積極探索。2002年,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成立。自2006年起,內蒙古自治區連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寫入鼓勵沙產業發展的內容,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進行專門闡述,明確林、沙、草是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發展沙產業是自治區實施生態優先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此后,內蒙古沙產業發展也由過去的民間零星探索,上升到政府鼓勵引導、行業協會積極推廣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目前,內蒙古共有東達蒙古王、內蒙古蓯蓉集團、內蒙古宇航人高技術公司等近200家企業積極發展沙產業,在沙漠中種植的植物涉及沙柳、楊柴、甘草、文冠果等近40種兼具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植物,使1000多萬畝沙漠變成了可利用、有一定經濟產出的土地,全區沙草產業的年產值也接近400億元。隨著規模化探索實踐的逐漸深入,內蒙古也完善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形成了可持續、市場化、長鏈條、無廢棄的沙產業發展模式。
其中,東達蒙古王集團探索出了在沙漠中種植沙柳、柳枝加工高密度板材、鋸沫用做生產菌類的基質、基質廢料生產飼料、柳葉和飼料養殖塔兔、塔兔糞便返回沙漠造地的閉路循環沙產業發展模式,在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的同時,還實現了沙漠增綠、資源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政府增稅、碳匯增量,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美麗與發展雙贏之路。
為了全面宣傳全區沙草產業發展成果,推廣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成功經驗,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在報經自治區黨委宣傳批準后,于今年初啟動了《綠水青山沙草行》專題片的拍攝工作。其中,反映東達蒙古王集團“三效六增”經驗的專題片--《沙產業不以綠色劃句號》,重點聚焦沙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已于今年1月30日在內蒙古電視臺播出,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本次開機的《綠美霍林郭勒》將聚焦霍林郭勒草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預計將于國慶節前后在內蒙古電視臺播出。
圖文來源于:魚眼看礦業